MathJax TeX Test Page

[TOC]


看了8章微观经济学,感觉目前大多概念都可体现在一个图上。因为是简化的理论,所以并 不难理解。

一图胜前言:图形,强大的表达工具

     .
   P6.. 
     . . 
     .  . 
     .   . 
     .    .  
     .     . 
     .      . 
     .       . 
     .        . 
     .         .
     A          . 
     |A   D2     .D(emand)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2(upply)            S1 
   P5|| --------+ \
     || /////// |  \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
     ||//CS1////|   \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
     ||//////// |Q5  \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
   P4||........ +---+ \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
     ||         .   |  \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 
     ||  CS2    .CS3|   \                       /  
     ||         .   |Q4  \                     /   
     ||.............+---+ \                   /    
   P3*|*********************..................     
     *|                 |  *\I              /. H              /
     *|                 |  * \             / .               /
     *|                 +--*- \           /  .              /
     *|                   A*   \         /   .             /
     *|                   |*    \       /    .            /
     *|                   |*  the\     /     .           /
     *| consumer surplus  |*  dead\   /      .          /
     *+------------->     |*  weigh\ /       .         /
   P2*////////////////////|*////////X E2 -----        / 
     *+------------->     |*  loss //\       .       / 
     *| producer surplus  |*  of  / / \      .      /  
     *|                   |*  tax/  /  \     .     /    
     *|                   |*    /   /   \    .    /      
     *|                   |*   /    /    \   .   /        
     *|                   |*  /     /     \  .  /          
     *|       tax incoming|*        /      \ . /            
     *| <-----------------+*/.      /       \./              
   P1*|*********************/////////////////X E1             
     ||                   /.K       /       //\                
     ||                  / .        /      / / \                
     ||                 /  .        /     /  /  \                
     ||                /   .        /    /   /   \
     ||               /    .        /   /    /    \
     ||              /     .        /  /     /     \
     ||             /      .        / /      /      \
     ||            /       .        //       /       \
     ||           /        .        /A2      /        \
     ||          /         .       //        /         \
     ||         /          .      / /        /          \
     ||        /           .     /  /        /           \
     |v       /            .    /   /        /            \
     |       /             .   /    /        /             \
     |      /              .  /     /        /              \
     |     /             Q3. /      /Q2      /Q1             \
   P0+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> Q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0      90       100 

一个图形表达和发展出来的众多概念

supply/demand curve(S1/S2/D1)

纵坐标为P(rice) ,横坐标为Q(uantity) (这仅仅是根据惯例,无特殊原因)的一个曲线 用来表述供给方(生产者)和需求方(消费者),各自在不同价格上的,价格和对应的生 产/需求量之间的关系

两个相关用词

  • movement 曲线内的变动,就是说曲线内的点,在曲线内不同位置上,各自对应不同的(价, 量)关系的变化。比如在需求曲线D1上的E1点 -> E2点的变动

  • shift (S1->S2) 曲线自身的挪移。这是个相对更重要的概念。指当其他因素变化时,原来的曲线已不能 够准确反映因受到影响而变化了的新的(价,量)关系,需要绘制新的曲线,这个新的 曲线相对原来曲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,称为曲线的shift,即曲线整体的挪动。

    使用这个shift概念的本质原因是: 在二维平面图上的直角坐标系上的一条曲线,最大仅能表达两个变量而已,即-(价, 量)二元组的关系。要考虑其他的因素(变量),需要通过挪动曲线来表达。

    比如曲线S1是没有对卖家征税时候(征税值这个第三因素变量值假定为0) 的供给曲线; 曲线S2是征税后(征税值这个第三因素变量值假定为N)的新的供给曲线。

两个相关“定理”

  • 需求定理 (law of demand) 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,一种物品价格上升,对该物品 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。
  • 供给定理 (law of supply) 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,一种物品价格上升,该物品供 给量增加的观点。

    根据一般常识,或者考察实际市场,虽然有例外,这两个观点大多数情形是正确的。

此曲线的假设:

  • 竞争市场 (competitive market) 有许多买者与卖者,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 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。

equilibrium (E1/E2)

均衡: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叉点。 比如供给曲线S1和需求曲线D1的交差点E1处,即为均衡点,对应的两个变量为(均衡价格 ,均衡量)。此概念给出了“实际市场价格”和“实际市场规模”这两个值。

相关概念:

  • 供求定理 (law of supply and demand) :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 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。
  • 短缺 (shortage) 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状态,如D1/S2曲线在价格P1处,对应需求量Q1, 大于供给量Q3,造成短缺。可理解为当价格低于市场价(或者均衡价)时,供不应求的 状况
  • 过剩 (surplus) 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状态。如D1/S2曲线的价格P3处的状况。

elasticity

供/需弹性,定义为单位价格变动百分比,所引发的量的变动 的百分比。公式表达为:

abcd

即 DeltaQ/DeltaP x P/Q

从上可见:

  • 弹性跟斜率(K)的倒数成正比 - 曲线越平缓(斜率小),则弹性越大
  • 弹性不等同与斜率倒数,因为存在另外一个因子P1/Q1 (即考察点坐标纵横比), 所以即便 斜率相同(“曲”线为一条直线),价格越高,弹性越大。

此概念用来考量供需双方对商品的依赖程度,对价格的敏感程度。比如市场条件变差(即 价格变高)时,离开市场的意愿大小

相关概念:

  • 交叉价格弹性 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,用第一种物品需求量变动 百分比除以第二种物品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。

  • 正常物品 (normal good) 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。
  • 互补品 (complement) 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减少的两种物品。
  • 替代品
  • 低档物品 (inferior good) 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。
  • 奢侈品

welfare economics 福利经济学

  • 支付/销售意愿 (willingness to pay/sell) 买家/卖家愿意买入/卖出的最高价格。
  • 边际买者/卖者(marginal buyer/seller):价格与自己的支付/销售意愿相同的买/卖者,

边际购买者/销售者是否交易都OK,因为没有得到额外的便宜。

  • 消费者剩余 (consumer surplus) 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。
  • 生产者剩余 (producer surplus) 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。

对D1曲线用如图的阶梯线D2逼近,更容易理解此处的概念。

当价格在P5时,对应的(会被那些,恰好符合自己支付意愿上限的消费者,购买的)货品 量为Q5; 此时对这些消费者而言,以P5价格购买Q5量的货品,没有剩余(或者说比较“勉 强”),可买可不买,买也不会亏,但也没便宜转。这部分买家称做是在 P3价格处对应的 “边际买家”。

现在,假定价格如果下降到P4, P3则

  • 原来的P5处的这些边际买家,现在拥有了CS1量((P5-P4)xQ)的消费者剩余。而且:
  • 又产生了一批在P4处的边际买家,这些买家对在P4买入持勉强态度,不获得消费者 剩余,也就不会对所有买家总体的购买者剩余产生贡献。
  • 当价格下降到P3时,上面的两批潜在的买家的各自剩余量(如果购买的话),会发生变 化,持续增加,第一批买家的剩余增加到CS1+CS2, 第二批则新得到CS3的剩余。
  • 现在假定价格持续下降,则越来越多的买家会因符合自己的支付意愿限度内,而加入购 买大军,并各自拥有了新的消费剩余。可以观察到,所产生出的所有买家共同的消费者 剩余,为阶梯线所对应的下方区域,直到当前价格的所有面积。此面积在市场均衡E2( 对应均衡价格P2) 处,即为 E2P2P6这个三角形的面积。
  • 此结论虽然根据阶梯线D2得到,根据数学上微分的理论,当阶梯无限逼近曲线时,就 成为了曲线本身,因此阶梯需求线D2上得到的结论对原来的需求曲线 D1 同样适用。
  • 同理可得出生产者剩余,为供给曲线S2上方,直到当前价格横线的面积,在均衡E2处, 即为E2P2P0这个倒立三角形的面积。

  • 总剩余: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,二者相加,计算如下:

(消费意愿-购买价格)+(销售价格-成本) = 消费意愿-成本

在D1/S2情形下,总剩余大小恰为图中均衡点E2左边的,两条曲线之间所包括的所有部分 E2P6P0这个大三角行的面积

  • 市场效率

总剩余越大,就用术语称之为市场效率越大。因此反过来,市场供需的总剩余,是考 察市场效率的参数。

  • 平等 以上单纯从自由市场驱动和获利方面分析。结论是市场剩余越多,市场效率越大,市场这 个“馅饼”越大。但自由市场未必体现分配公平这个非市场概念。 公平性的概念是关心利益如何在社会阶层中分配。有时候(或者说常常)公平性(如何保 证馅饼分割合理)是和市场效率(如何把馅饼做大)相矛盾,难两全的。这个事实从某方 面又体现了人性自私这个古老的命题,和经济学所有理论的基本假设之一。

  • 税收收入

单位量的税收价格 X 量 = 图中I-K-P1-P3的面积

  • 净损失 deadweight loss

无税时的总剩余 - 有税时的总剩余 - 税收总量

对应图中相应的面积块:

P0P6E2 - (P0P1K + P6P3I) - P1P3IK = IKE2

此概念精确,定性的考察了税收对经济的影响:政府拿走的税收,并非就是市场损失的。 市场除了付给政府税收外,还额外损失了一部分!

这部分到底有多大?从图上容易看出,净损失取决于税率和供需弹性。

  • 拉弗曲线:总税收随着税率(单位商品量所征收的税)的变化曲线

此曲线回答了这样一个实际的问题:收税越重政府总税收就越多? 由图中区域可知:税收总量矩形P1P3IK,由两个边的乘积决定。 税率边IK X 量 边 P1K(或者P3I) 但IK边的变化量会引起同等变化量的PK边,所以使得乘积的变化量效果产生了平方 所以这个变化关系并非线性。 拉弗曲线的结果显示为先增加后减少的拱形。 因此存在着政府能够得到税率的最大限度。 超过了限度,提高税率会减少税收!

问题是,这个极限的税率,在现实的社会,是多少呢?

  • 供给派经济学

根据拉弗曲线,如果当前的税率处在顶端的右侧,则降低税率会增加税收总量。 此观点背后的原因是降低税率实际上鼓励了劳动就业,增加了劳动供给,故成为供给派。

图形和概念的应用:案例分析

奇妙的概念链条

政府大小 -> 预算 -> 税收 -> 拉弗曲线 -> 税率 -> 弹性

虽然这只是纯理论的分析,但概念的推导仍有强大的威力和发现隐藏在数据之后惊人的结果。

政府应该有多大(经济上) ?这跟预算多少有关联。万亿预算的政府(美国),和几十亿预算的小国,政府的绝对强 大差异明显。即便在同一个国家,政府应该有多大(应该消减政府公务人员还是增加?) 也和预算有关。

预算从哪里支付? 税收等等。

税收收多少才最合理?(在保证经济量不大受损的前提下)

取决于相关的市场供需弹性。弹性大则税收增加引发净损失变大,经济总量受损失大。

这个政府/国家处在拉弗曲线相对顶端的什么位置?左侧还是右侧?

左侧增加税率就增加总税收(尽管市场总量也会受损),右侧则政府应当通过减税来增收。

谁在左侧? 美国,中国? 谁在右侧? 瑞典,丹麦?

工资税分析

商品现在是labor,劳动力。 。

这个商品也是遵循供给/需求/供需定理: 生产/供给方为劳动者,消费/需求方为雇主。 劳动力越贵,供给越多(某个领域的工资越高,人才市场越愿意去那个领 域就业),但需求却越少(雇佣者成本变高,会谨慎消减用人)。 最终会达到某种均衡E1(P1, Q1)。

假设工资不收税的需求供给曲线为D1/S1. 均衡为E1.

如果对员工收税,则:

  • 等价于收销售税,比如税收使得劳动价格从P1升到P3,则税收额表示为P13这个差额。
  • 同一职位工资价格上升,

    P1 -> P3, 也就是E1点 -> H点,

    因工资税针对任意工资水平的工作,造成所有求职者试图索要高出原来价格P13差额的新 的 offer,来抵消税收 => 等同与向上挪动供给曲线,

    S1 -> S2

  • 人力需求市场短期行情不变 => 需求曲线不挪动,仍为D1
  • 因同一职位工资索要上升到H,根据需求曲线D1,在新的价格点H, 人才需求量变化为Q1 -> Q3 即在需要支付高额工资时,雇主变得谨慎,减少需求。注意这个情况跟是否税收或别的 因素无关,只要是付出高额公司,雇主都会慎重,所以这就是同一D1曲线内的变动。

    Q1 -> Q3

  • 因为人才需求变少,导致求职者工作变得难找,只好主动降低工资索求。

    P3 -> P2

  • 支付的少了,雇主相对更愿意雇人。需求增加.

    Q3 -> Q2

  • 人才市场供求博弈的结果,是由原来的平衡E1(P1,Q1),到达新的平衡点E2(P2, Q2)

  • 现在考察求职者的情况变化

    在新的平衡点E2此处,相比原来的平衡E1而言,求职者工资表面上增加了(P1->P2), 但 因为需要付税量(P3-P1),所以实际上得到的为:

    P2 - (P3 - P1) = (P1 + P12) - (P1 + P12 + P23 - P1) = P1 + P12 - P12 - P23 = P1 - P23

    所以实际收入降低了P23, 情况变差。收入降低的部分,即为求职者支付的部分税收。

  • 雇主的情况变化

    雇主多付处的工资为: P2 - P1 = P12, 情况变差。额外支付的部分,即为雇主支付的部分 税收

  • 市场总量的变化 原来总量为Q1, 现在缩小为Q2. 所以市场总量萎缩了。市场变差。(更多的失业?)

结论

征税使得以下情况发生:

  • 供需双方收益变差,
    • 求职者(供给方)表面收入增加(P12), 但代价是市场变小(Q1->Q2, 减小了Q12) ,实际收入变差(P23)
    • 雇主(需求方)多付了薪金(P12)
    • 市场变小,经济萎缩
  • 征税表面看来是针对求职者,但最终博弈的结果是求职者和雇主共同承担:

    税收 P13 = P12(雇主提供) + P23(员工提供)

  • 各自为税收提供的比例大小,由曲线斜率决定,也就是取决于供求弹性博弈。

    不能对价格变化作出大的反应的 (=> 弹性小的 ) 多承担

    套用今日房市的术语: 刚需者(弹性极小的购买方)就是要被割肉。

理论的问题,理论和实际的差距

t.b.c

just for latex testing

\Delta Q / Q_{1}

When $a \ne 0$, there are two solutions to (ax^2 + bx + c = 0) and they are



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

Published

16 June 2013